
很多人以為,只有靈媒或通靈者才能與靈性團隊溝通,才能接收信息。但在我眼中,每個人天生就擁有這種能力,只是我們遺忘了如何使用這與生俱來的能力。
我想很多人或多或少也經歷過以下:
。突然有強烈的直覺:你明明沒有任何線索,卻「知道」某件事情即將發生
。夢境異常清晰:你夢見一個場景,後來真的發生
。身體的感受告訴你答案:某個選擇讓你莫名安心,另一個卻讓你渾身不對勁
這些並不是巧合,而是你的內在感知正在運作。你天生就具備接收訊息的能力,而靈媒就只是,對這方面特別感興趣,並且投入大量時間訓練自己,使這項能力變得更敏銳。
情況就像我們每個人都能跑步,但專業的跑者會不斷訓練,學習如何提升速度、耐力、技巧,最終讓跑步成為專業。靈媒也是如此,透過大量的練習、觀察與實踐,讓自己更熟悉靈性訊息的運作方式,並學習如何準確解讀。
換句話說,靈媒不是什麼天選之人,也不是被選中的小孩才能與靈性團隊合作,靈媒就只是,内在世界比較細膩,内在感官較常人敏銳,並且對「看不見的世界」與人類有著強烈的好奇心。我相信,每個人若願意留意、信任你的内在感官,並勤於練習,也能接收到需要的信息,讓靈性指引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

在我眼中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靈性團隊。視乎你的信念系統,衪們可能是指導靈、守護靈、天使,甚至是來自不同維度或時空的你自己。衪們的目的不是替你做決定,而是提供指引,讓你能夠更有意識地,實踐你想體驗的計畫。
這也是為什麼我常強調,你必須大概知道自己想走到那裡,才能有機會接收到較精準的信息,因為靈性團隊就像Google,什麼都在其中,但若果你不輸入精準的關鍵字,很難接收到真正需要的信息。

記得你從來沒與你的團隊分離,因為衪們本也是你的一部分。因此,我們真正要學習的,從來不是如何「連結」靈性團隊,而是如何「清晰接收」訊息。
如果你的意圖是「學習如何連結」,那麼這個想法的背後,其實是「我本來與靈性團隊是分離的」。這種假設會讓你繞一大圈,經歷一連串的自我懷疑,最後才回到「原來我一直都與衪們在一起」的領悟。
既然如此,何不直接開始學習「如何清晰接收」呢?
練習 1 :「開放式」的提問方式

「我該不該換工作?」 這類是非題通常不容易得到所需建議,試試改問:「如果我選擇換工作,會帶來什麼可能性?」這樣能讓你更容易接收到靈性團隊的信息,而不會陷入非黑即白的限制。
畢竟你問衪們,是為了獲得多一個角度,而是非題背後其實已附有提問者的設想,所接收到的信息便很容易受到限制。
如果你有疑問但不知道怎樣問,試著寫下你聯想到的詞語,看看怎樣組成一條開放式問題。不必期待答案會馬上降臨,而是保持開放的心,看看未來幾天會不會有任何線索浮現。

提問後,每天花幾分鐘記錄你的靈感、直覺、夢境,這些記錄能幫助你發現潛藏的信息模式。
很多時候信息並不會以「直接的語言」出現,而是透過夢境的象徵、突如其來的靈感、甚至是外在環境的呈現。在我眼中,信息是 一種能量的流動,並不像我們日常對話那樣,有明確的語言與句子。它會經過你,在你内在的資料庫中,尋找最貼近的感受、畫面、象徵等,來傳遞給你。
一個人若對自己内在不了解,有時候可能信息來了,也視而不見,而當你開始書寫與記錄,你會慢慢予解自己内在符號,解讀信息便會更得心應手。
練習 3 :相信你的感受而不是過度分析

當你接收到某個感應時,不要急著用理性推翻它,而是先讓自己體驗這種感受,並從小決定先試試看,訓練你的信心。
例如你可問自己:今天午餐吃什麼能讓我有滿滿力量喜悅完成下午的工作?(清晰提問能獲得清晰建議!) 然後根據第一個感應來選擇,行動,而不過度糾結。觀察結果,比對接收時的感受/畫面,作好記錄,那麼下次有這感覺,你大概會知道它會把你導向哪種結果(就算不明確,至少會知道是好是壞,是正還是負)。

剛開始練習,我們可能會懷疑自己所感應到的內容,甚至會想,這是否只是自己的想像。這時,工具的作用,就是協助我們確認訊息的準確性,幫助我們建立對內在感知的信任。
靈擺、牌卡與你的夢境是很好的入面工具,協助你「聽見」需要的信息。記得這些工具的重點,不是用它們來「決定你的選擇」,而是作為輔助,幫助你更加信任自己的感知。

我們不需要「靈媒體質」,也不需要擁有超能力,才能與靈性團隊溝通,接收信息。這種連結本來就存在,我們需要的,是重新憶起如何察覺、如何信任,如何運用。
記得當你提問,答案就開始在生活中浮現。
當你開始留意,你會看見世界一直在用各種方式回應你。
而當你願意信任這份連結,你會明白,你需要的,不是「學會通靈」,而是「學會傾聽」。
然後你會發現,你從來不是孤單一人。
因為你背後總有著強大的支持,一直溫柔地,耐心地引導著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