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部分人總是先想了別人,才想到自己,並且認為沒什麼問題,因為這是教養的表現,是一種美德。
小時候背三字經,讀到孔融的故事,當時的我總會想,是什麼令一個如此禮讓的人在長大後會說出「父子無親,情欲發耳,子母無情,物出瓶離」這些話,而讓曹操有機可乘把孔融全家殺掉。現在再看,也許這從頭到尾也只是一個見慣不怪的悲劇,而這些劇碼即使到今天,也在不停上演。
我們常被教導要關心他人,特別是家人,但當你的關心是出於責任而不是愛,你會覺得那是付出,是犧牲。在關係中,當你連自己也未照顧好便跑去照顧他人所需,你會覺得這份是無條件的愛,因為我愛你愛到把自己都忘掉了。底蘊卻是在渴望以自己的付出換取他人的好感,希望別人看到自己的價值。這絕對是有條件的愛,否則你不會在他無視你的行為時感到傷心或憤怒。
當你願意處理童年的傷口,當你願意愛自己時,慢慢地,在你與父母的相處中,那股無名的憤怒或不滿會慢慢退去,你才可在當下真正與他們相處,而不是活在過去的記憶中。正如每一段關係,當你能先處理好自己,那些往日讓你鬱悶的事會慢慢解開。因為大部份的心結,也是由於我們還活在過去的記憶/經驗中,以致有類近的事情發生了,我們便拿出同一個情緒反應來面對。
當你是健康的時候,別人怎樣,也不會把你拖下來。
因為你知道你沒有虧欠誰,你是在為自己而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