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半年前的社會運動,搖醒了很多人。大家開始探討自己吃穿用度花在那裡,雖然一早已知道大財團的壟斷,但好像從那時開始,方便不再是我們的藉口,我們更有意識地選擇性消費,光顧一些與自己理念相同的小店。
當開始接觸不同的小店時,我體會到不同的小店有它的個性,而由於小店彈性很高,很多時候也能滿足你客制化的要求。
當然,小店的質素是比較參差,因為小店反映的,正是店主的生活態度。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小店需要慢慢摸索,過程難免會沮喪,而這一本《一人公司》正提醒我「小」的美好。
作者Paul Jarvis是一位設計師,同時也提供不同的線上課程。他提出每當我們開展一件事,特別是創業,很多人一開始想的,是如何把事情「變大」,讓更多人知道,拿更多的利潤,因爲這等同成功。但變得更大,不等於變得更好,重點是你需要的是什麼。作者提出一人公司的概念,讓大家思考足夠是什麼。
一人公司是一種精神,指的是我們要去質疑成長。當我們盲目追求成長,專注於如何賺取更多,會讓我們忘記了創業的初衷,往往會失敗收場;當我們專注於更好(Better)而不是更多(Bigger)時,你會找到你的受眾,而你只需要好好照顧他們,就能發展你的事業。
我特別喜歡作者提到,如果你的想法需要大量資金、時間或資源才能開始,那代表你可能想得太遠了。把它縮減成現在就可以開始做的事就好。如果你想發展的,是你擅長的事,那你應該不斷精進你的技術。他舉了喜劇演員Steve Martin與新晉演員的對話作例子。
有很多新晉喜劇演員也會問Steve Martin:找那個經紀人好?到那裡拍履歷照好?在那裡開始表演比較好?
Steve Martin說:你該問的,是我該如何做,才能真正擅長喜劇?
很多人以為,起步時可能需要很多東西配套,才能開始,才能成功,但現實是很多時候成功是經過反覆的琢磨,而不是因為你擁有什麼配套或設備。你只要專注自己可以做的,和能做到的,你就已經開始了。
釐清自己的想法,先從最小的版本做起,可讓你離目標更近。作者也提醒大家,你的目標,是關乎你的價值觀與道德觀,而不是跟商業計劃/行銷策略有關。如此,你才會有力量繼續下去。
這本書像一本教科書,透過大量的企業例子,提出一些個人經營業務時會遇到的困難。在這個你我也會光顧小店的年代,這本書能讓你對小店更包容,也能讓你思考一下,除了光顧以外,在你能力範圍內可以如何協助他們。
如果你是經營小店,這是一本很豐富的資源,讓你梳理一下自己的生意;如果你像我一樣,是在實現夢想的旅途中,這本書會是一顆小種子,提醒你不要看輕「小」的力量。先從可以做的著手,總有天夢想會與你一起茁壯成長。
Paul Jarvis還有一本書名為《Everything I Know》,個人看後感覺一般,有興趣也可以看看。